「明明先前行過,為何路會那麼難找?」、「網上看過路線的相片,但好像跟實際不一樣。」,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:明明是同一段路,自己領航/覓路,總是「不對路」。面對那些像左似右的分岔口,才思考,究竟其他人是如何找到正途的呢?
為何沒有路線地圖
心中一直都掙扎,在文字描述之外,提供不提供路線地圖,也試過在文章中加入GPS路線,但思前想後,也是決定故意不提供路線地圖,讓讀者自行考究:
- 地圖不難找(現在有不少地圖Apps),也值得擁有。
- 不想給一個錯覺,跟着GPS路線走,便是車到山前必有路,船到橋頭自然直。
- 有好些路線(尤其是澗線),有一定危險。行程前必需有一定的準備,包括考究路線、對照地圖,所以留下一些不便,讓讀者自行研習。
- 從不知到尋找,從尋找到親身體驗,都是旅程的樂趣。打開地圖,一邊對照,一邊發掘,這樣才有更深的體驗。
地圖可說是路線說明書,首先一定要認識一下各種地圖的特性。
- 郊遊圖
簡介:地政總署出版的官方地圖,旨在協助郊遊
重點資訊:郊遊徑/主徑、地形山勢
優點:資訊性強、易看、防水
缺點:精準度不夠、需要基本「針圖」(指南針及地圖)知識
需要工具:指南針
- 地形圖
簡介:地政總署出版的官方地圖,主要用途在於遠足及野外定向
重點資訊:地形山勢
優點:高精準度
缺點:路線資訊較少,需要基本「針圖」(指南針及地圖)知識,比郊遊圖難閱
需要工具:指南針
- 地圖App/GPS
簡介:非官方行山地圖,部分能離線瀏覽
例子:香港遠足路線、徑 · 香港、ViewRanger
重點資訊:現在位置、地形山勢、各種路徑
優點:高精準度、方便使用、包括非官方路線
缺點:時或接收較差、耗電、路線出處/難度未明
需要工具:流動充電器
無疑,GPS地圖是無敵之選,但始終也有盲點:
1. 訊號弱:在山峽、澗道、密林,訊號是特別差,沒有訊號,位置和方向都辨別不能。
2. 依賴電話:電話電量耗盡或壞了,便不能使用。
3. 過時的離線地圖:地圖App上,偶爾會出現一些偏門小徑,路胚不明,走進去完全是陷阱。也有情況路線沒有校準,路口和路向都跟地圖所顯示的有出入。
所以,也要懂得靈活應付,例如:情勢不妥時走回頭路、在現場認出正確之途、帶備紙本地圖/指南針傍身。
認識路線
地圖除了用來定位(找出自己所在位置),也提供了很多資料,讓你認識要走的路線。另外,除了地圖,也有其他工具可以幫助,讓你成為一個「人肉GPS」。
1. 山形地勢
上升?下降?平緩?陡斜?車道?樹林?遇上什麼景物?這些都是地圖可以告訴你的資訊。所以,每次行程前,都應該先「刨」地圖,拿個概念,那是一條怎麼樣的路線。
2. 計劃行程
- 除了地勢,行走時間也是項準確的度量工具,根據點與點之間的前進時間,可知道大概位置。預計行走時間的方法可以參考最著名的「尼史密夫定律」(再校正自己的實際速度,例如一般人都不能十五分鐘走一公里,加上短暫休息,大約需要二十分鐘)。
- 應用例子:預計其中一段路要走三十分鐘,分岔口在大約一半的位置。你便可以留意一下,十數分鐘後見不見此路口;假如走了廿分鐘也看不見,便要想想有沒有走錯路,或錯過了分岔口。
- 計劃行程時間,也應包括好些大體考慮,如:撤離點、補給、日落時間、用餐需要(需要帶多少糧水)、完成時間/尾班車
- 不要忘記,預留時間休息和拍照。
3. 參考遊記
對付未走過的路徑,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參考走過的人的遊記。畢竟每條路線實際情況都不同,很多定律/理論/經驗也未必管用,幸好香港山野前輩眾多,也願意分享,大家應該多多珍惜和參考。 (近年行山資料有點泛濫,參考定要先思量、相互參照。)
迷路了
1. 休息一下
情況容許的話,先休息冷靜一下。要避免心急之下,特別消耗體力,和做錯決定。
2. 認清「大方向」
第一個「大方向」,先不要理前後左右,用指南針(簡單Apps也應安裝個吧!)辦清「目標方位」,即起點到終點的直線方向。第二個「大方向」,就是所走的路段是上昇還是下降。以這兩個資訊,通常可以篩去一些差很遠的分岔路。
3. 明顯路標
嘗試找出附近明顯的路標,例如建築物、馬路、電塔、山頂,再依地勢,對照地圖,可知道約略的身處位置。如果當下找不到,或許可走前/後一點,有些位置會比較容易,例如:高位、開揚位置、山咀、平地、大石上。
4. 原路退出
要記住,無論如何,「原路」定是你走過、比較熟識的路。走回原路,也很大機會是你能力所及的路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