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竹角咀 [28/09/2015] (獨木舟旅程)

路線:海下 → 黃竹角咀 → 塔門 → 棺材角 → 海下
需時:5小時 (不計拍照、休息時間)
難度:挑戰路線
睇野程度:推介
注意:路途甚遠,應事先計劃行程和帶備足夠裝備
   獨木舟旅程只適合有相關資歷人仕參與
   海面狀況多變,宜由具經驗人仕帶領
相片:https://flic.kr/s/aHskhRo4GS


除了遠足,野人還會爬獨木舟。

年初完成「船灣淡水湖郊遊徑」,為他日挑戰30公里的「環湖出咀」作準備。想不到,未走陸路,先有友人邀請我從水路一同爬獨木舟前往,看準天時地利人和,當然沒有理由拒絕。

海下 → 黃竹角咀
別以為划獨木舟到達是件易事,爬一敞獨木舟旅程,除了要考慮個人能力和天氣外,路線上也有不少限制:首先可以出艇的地點不多,而且必須返回起點(因為要還艇),加上獨木舟旅程大多都有回程時限(也是因為要還艇),故必須在事前好好計劃。往黃竹角咀,動輒十多公里路程,加上「大赤門」風大流強,來去兩程必有逆水行舟(今次先來的是頂風頂流),即使休息也要保持划槳,否則必被海流推回後方,朋友戲稱這叫「水上跑步機」。

有別於行山,在海面上航行,基本上沒什麼路標可依,只能在大海上向着遙遠的目標前進。聽起來好像很簡單,但如果不熟識海域的特性,或分別不出各個看似差不多的島嶼,那真的有機會「一去不返」。

登岸也講求合作和技巧

黃竹角咀
「我們差點錯過了!」,因為礁石的關係,划艇時通常都不敢太靠岸,加上「鬼手岩」的背面與其他岩石差別不多,我們險些駛過了也不知,幸好望到「漁農處」那兩塊木牌,才能確認出目標所在。難題又來了,靠岸之處,海浪仍然不細,而且眼見前方有大石數顆,還有那些淹在水面下的礁石,難道我們費了那麼多力氣爬到這裡,卻不能登陸好好欣賞一番?我們慢慢駕着這隻大塊的雙人艇,在大石中左右穿插,前方槳調整方向,後方槳穩定擺正船身,終於靠攏到陸地。「下面只有『石春』!」,先行的隊友如此回報,心中鬆一口氣,於是我們便順利登陸黃竹角咀。

黃竹角咀有兩大特色:一是「鬼手岩」、二是「煙肉石」。

「鬼手岩」有一個官方的英文名,叫 Devil's Fist。我比較喜歡這個名字,因為「鬼手岩」更像一顆握緊的拳頭,而且拳中手指分別明顯,在海中突出冒起,奇特得像「有鬼」一樣(是由於地殼移動而擠壓出來的)。

總聽人道「鬼手岩」塊頭不大,沒相片的那麼「宏偉」。今親眼所看,「鬼手岩」高約兩米,感覺也不細。估計潮汐水位也影響了觀感,上岸一刻水位不高,除了能看到整個「拳頭」,甚至連「手腕」也露了一部分出水面。
如果你細心留意「鬼手岩」的相片,會發現來來去去只得一兩個角度,原因很簡單,就是「鬼手岩」像樣的角度其實頗為狹窄。

「煙肉石」也是十分精彩,整個黃竹角咀岸邊都是這些紅白層次交替的石壁。「煙肉石」也幾有趣,要看起來像煙肉一般,不只要找尋到一幅顏色和圖案都適合的,還要考周遭的景物配搭是需要一點心思的。

鬼手岩

側面看鬼手岩,不太像樣

煙肉石

煙肉石

煙肉?菜?馬鈴薯?

地殼移動也擠出個鬼樣來

黃竹角咀 → 塔門 → 海下
因為順流(其實應為橫流)的關係,離開黃竹角咀的行程較先前的容易,不用花很多氣力便划到塔門。在塔門吃頓豐富午餐,在大草地上休息了一回,便騎上獨木舟划向海下。回程途經棺材角,順路看看那塊「棺材石」,灣仔的盡頭有多顆大石,當中一塊四四方方,長方形狀恰似一副棺材。其實「棺材石」還算頗具特色,只是比剛看完的「鬼手岩」和「煙肉石」遜色得多,加上幾分疲倦,一行人沒有逗留,看了兩眼便繼續前進。

說好的順風順流沒有在回航出現,在難得稍為平靜一點的海面上輕鬆前進,慢慢划回海下,完成今敞黃竹角咀獨木舟旅程。

黃竹角咀岬角

黃竹角咀雖為香港極東之地,但不乏曾到訪之人,網上也不難找到「鬼手岩」的相片。想拍出與別不同的「鬼手岩」,唯有作不同的嘗試,不如從低角度拍一下,那就突然有一個大浪蓋過來。防水手機就是有這個好處,不怕浪濤,不怕風雨,拿上手便可以拍照,雖說質素與單反還有很一段距離,但作為一部「三防機」尚可接受。

假期過後,或在上班途中,或在休息時間,或在整理相片,或在寫下網誌,也不時細細回味這敞滿載的旅程。

分段時間:
海下 → 黃竹角咀:2小時
黃竹角咀 → 塔門:1小時30分鐘
塔門 → 海下:1小時30分鐘

退出路線:
(除了沿途折返)
- 不入黃竹角咀直到塔門